找到相关内容639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禅之不可言说---从体悟性思维视栏位的解读

    境界。当然,作为并不信,而只是对禅的体悟性思维范式感兴趣的人们,这里的“”,拟可解读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,解读为体悟性思维向绝对真理无限靠近的境界。   那么,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,才能较好地教导人们...即禅;内不乱即定。”离即禅,定即禅,并且离、定为一。注意将外在方面的物件体悟转变为内在的心性,即自我生命本身,两者合一,就会提升心性,达到“心即是”。若将两者断然分开,就会“将心捉心,终不能得”,“...

    刘家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04546644.html
  • 印度佛教与中国古代汉地医药学(2)

    身体顽痹,眉须堕落,举身洪烂,鸟栖鹿宿,人迹永绝,沾污亲族,人不喜见,名之癞病。何罪致之?罪言:“以前世时坐不信三尊、不孝敬父母,破坏塔寺,……故获斯罪”。   显然人生恶行,诸如不信、不孝敬父母等等...理论。如他在此书的自序中说:“佛经云:人用四大成身,一大辄有一百一病。”陶宏景引用的这句话出自《说医经》和《智度论》。据《法苑珠林》卷九五《病苦篇》引《说医经》:“人身本有四病(大),一地、二水、...

    薛克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5446815.html
  •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

    善法。也可以說,任何人,不論信不信,都當遵守十善法;任何時代任何地方,不論有佛教沒有佛教,都當遵守十善法。所以十善法是一切善法的基礎,也是一切律儀戒的基礎,更是無上佛道的基礎。故在《大智度論》卷46云︰「有二種戒,有佛時,或有或無;十善,有佛無佛常有」。 (註 18)是指在家出家的七眾別解脫戒及三聚淨戒,佛住世時或有或無,而十善戒則有之世及無佛之世,永遠都有。此在《菩薩優婆塞戒經》卷6 ,也...

    釋聖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4747529.html
  • 陈柏达居士 著:净土的见证(1)

    ,尤其是净土宗的一大喜事,值得大大庆贺宣扬一番。阅读本书,可以使不信的人归信于,使信而不想往生净土的人也跃然心动,使想往生净土却信心不够的人信心大增,使确信已可往生净土的人掌握丰富的证据,以劝勉...念佛见佛  第三十二章 念佛待   第三十三章 目睹耳闻  第三十四章 势至灵应   第三十五章 劝修净土   第三十六章 投生预兆.临终信念  第三十七章 临终须知   第三十八章 临终犹疑   ...

    陈柏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247874.html
  • 陈柏达居士 著:净土的见证(3)

    日夜不停地念下去,所以杨夫人一个月以前就能预知时至。她与罗蓉蓉都能安详地向大众道别,示现一笑一哭的瑞相,使大家都目睹耳闻,想要不信也实在做不到!”(净土圣贤录第四编下卷第三一○页)  第六十八章  ...地往生了。(乐邦文类)  第六十二章  择取净土  “药无贵贱,对症者良,法无高下,应机者妙”、“归元无二路,方便有多门”。所说的每一种法,都是为了对治众生的烦恼和执着,以及顺应对方的根器和性向所...

    陈柏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95347876.html
  • 宁玛的红辉(2)

    不可思议了。对佛教,我是相信的,这儿人人信,没人不信。比起来,从内地来佛学院修学的人好象更虔诚。但我觉得‘前世’、‘后世’、‘六道轮回&...学六年才毕业,培养了不少高级人才。藏地是人人信的,可汉地不同。佛学院吸引了全国很多人来这儿,可见它确是办得不错的嘛。”   我问夫人,您信佛吗?   她点点头,指了指戴在脖子上的一串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0249889.html
  • 民国时期的佛学与社会思潮(1)

    佛佛周刊》、《人间觉》、《圆音月刊》等几十种。  现代佛教团体的组建。一九一二年,敬安、道阶等僧人发起成立了中华佛教总会。一九二九年,中国佛学会成立,太虚为会长,不仅吸收佛徒参加,而且吸收不信但又研究...迷信,所呵为可怜悯者”(注释:唐大圆,《佛化新青年》第一卷第三号,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三日。)。在今天看来,民国佛教界有识之士与新派人士的看法各有一定的依据,但双方又都有些走极瑞。不能说与科学没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950170.html
  • 白云山志(2)

    敏捷,辞论清雅。幼攻儒典,长居黄浦军校,并日本士官学校留洋,曾任国民党三十军副官,并军参谋。初不信,曾以军官势力,拆毁南阳某寺,改建学校,后于友人家隔雨,斋中寂寞,信手取楞严经阅之,忽领奥旨,始悔前...,师危坐于炉边取暖,手杵火钳,无疾而终,有僧送米至见,师危坐,呼之不应,始知已死,复探其炉灶冰冷,不知坐脱几日矣。直汉和尚:燃半指供,故人以九个半称之。民国年间,驻归元寺,历任首座数十年,后于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2550485.html
  • 灵尘化境(2)

    ,改号更生居士。著有《洪北江全集》。  他早年不信:在《万安僧袈裟塔歌》里第一句便提出“平生不谒旃檀林(指佛庙)。”万安和尚率兵抗元。他有“时危聊作将,世定复为僧”之句,后战死。是很值得歌颂的事,但...的诗很清丽,在《金陵旧院》中云:  锦绣歌残翠黛尘,楼台已尽曲池湮。荒园一种瓢儿菜,独占秦淮旧日春。  写经过多次兵祸之后南京的荒凉,这里面透露出作者悲凉的情绪。他学后的诗则写得十分飘逸,如《文殊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4850544.html
  • 灵尘化境(5)

    发生关系,曾见慧远于庐山,法显取经回南京,他又曾晤法显。道生以“般若”理论融合《涅架》学说,主张“一阐提(不信)人皆有佛性”与顿悟学说,他十分欣赏,写出了他的论文《辨宗论》,他说:“由教而信,则有...“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”,宝玉答“有如三宝(,法,僧)”。可见这一回始终是借禅语打爱情的哑谜。《红楼梦》之所以一名《情憎录》是有道理的。  一二○回,这回又是一僧一道,夹住宝玉说“俗缘已毕,还不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85050547.html